為什麼要改變我們的盲目性

改變失明是心理學家用來描述人們不得不錯過直接視覺環境變化的一個術語。 如果你的視野中的某些東西在眼前發生了顯著變化,你會立即註意到它,對嗎? 雖然你可能認為你看到或意識到你的眼前的環境中發生的所有變化,但現實情況是,你的大腦有太多的信息要完全處理,並且要意識到周圍世界發生的每件事情您。

在很多情況下,您的視野可能發生重大轉變,您甚至從未意識到這些變化。 心理學家稱這為變性失明

它是什麼? 為什麼會發生? 它對你如何感知並與周圍的世界互動有什麼影響?

定義

讓我們先看看一些頂級研究人員如何描述這個迷人的現象。 根據Simons和Rensink的說法,“變更盲目性”是指觀察者在註意到視覺場景的巨大變化時出現的驚人難度。“

為什麼他們形容這很令人驚訝? 因為在很多情況下,視覺上的變化看起來非常戲劇化,以致看起來不可能錯過。 然而,當注意力轉向別處時,人們能夠忽略在他們面前發生的輕微和重大變化。

“改變失明並不能檢測到物體已經移動或消失,與變化檢測相反。

即使在問題變化很大的情況下,也可以證明變性失明的現象,“艾森克和基恩也表示,”例如,Simons和Levin(1998)開展了一些研究,其中參與者開始與陌生人進行對話。 這個陌生人在短暫的中斷期間被另一個陌生人取代了(例如,他們之間有一個大對象)。

許多參與者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對話夥伴已經改變了!“

研究

也許最容易看到變化失明的方法是觀察一些探索這種現象的迷人實驗。

原因

檢測變化的能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 有幾個例子包括注意到一輛汽車駛入我們的車道或觀察進入房間的人。 如果感知變化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經常忽視重大變化?

有許多因素可以發揮作用:

重點關注和有限的資源

在這一刻,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正在閱讀的文字上。 在你看這句話的時候,你是否注意到你所在的房間的牆壁顏色或你的腳放在哪裡? 在我問你這個問題之前,你很少關注這兩件事情。

據研究人員丹尼爾西蒙斯, 關注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必須選擇我們所關注的。 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只能專注於一件事情,所以這是我們非常詳細關注的一件事情。 因此,我們周圍世界的大量信息只是傳遞了我們的意識,因為我們缺乏資源來關注它。

對變性失明有什麼其他可能的解釋?

期望和過去的經驗

通常,我們對環境中發生的事情的期望可以在我們注意到的世界中發揮作用。 E. Bruce Goldstein在其著作Sensation and Perception中寫道:“人們認為他們會看到這些變化的一個原因可能是,他們從過去的經驗中知道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變化通常很容易看到,但是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變化與變化檢測實驗中發生的變化之間,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變化往往伴隨著一個動作,它提供了一個提示,表明正在發生變化。“

我們沒有註意到一些變化,尤其是在實驗實驗室中人為誘導的變化,因為我們根本不希望發生這種變化。 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多久會突然變成別人? 什麼時候一個物體突然閃現,當它不在之前? 一個人的襯衫真的會在我們眼前變色嗎? 因為這些事情根本不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當我們在分階段的實驗或場景中發生時,我們往往不會注意到它們。

發揮作用的其他因素

一些因素也會影響變性失明,包括注意力 ,年齡,如何呈現對像以及使用精神藥物 。 研究人員發現,改變一個人的注意力,比如造成分心,導致變得更加盲目。 研究發現,老年人不太可能檢測視覺場景的變化。

我們接收視覺信息的能力受限於資源有限。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員傑里米沃爾夫向“紐約時報 ”解釋說:“最基本的問題是,眼睛上的信息遠遠超出了你的分析能力,並且仍然以合理大小的腦為結束。 為了應對這一數量龐大的數據,大量信息進入我們的視覺系統而不被同化。 集中關注我們環境中的某個特定部分,使我們能夠基本上聚焦於我們認為需要處理和關注的重要事情。

改變現實世界中的盲目性

檢測變化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運作能力起著重要作用。 您可能已經可以考慮幾個關於變化失明在實際情況下可能導致問題的例子。

其中一些包括:

資料來源:

安吉爾,N.盲人改變,即使它盯著我們的臉。 紐約時報 (2008年4月1日)。

Davies G,Hine S.改變失明和目擊證人的證詞。 心理學雜誌。 2007; 141(4):423-434。

Eysenck,MW&Keane,MT 認知心理學:學生手冊 紐約:心理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6年。

Goldstein,EB感覺和知覺。 貝爾蒙特,加州:沃茲沃思; 2010。

O'Regan,JK,Rensink,RA,&Clark,JL由於“泥濘”而導致的失明。 性質。 DOI:10.1038 / 17953; 1999年。

Simons,DJ&Rensink,RA改變失明:過去,現在和將來。 認知科學趨勢。 2005; 9(1): 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