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的雙因素理論

Schachter和辛格的情感理論

究竟是什麼構成了一種情感? 根據情感的一個主要理論,有兩個關鍵組成部分:身體喚醒和認知標籤。 換句話說,情緒體驗首先包含心靈隨後識別的某種生理反應。

作為心理學中被稱為“認知革命”的一部分,認知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

最早的情感認知理論之一是斯坦利謝赫特和杰羅姆辛格提出的,被稱為 雙因素情感理論。

什麼是雙因素理論?

就像James-Lange情感理論一樣,與Cannon-Bard情感理論相反,Schachter和Singer認為身體喚起在情感中起主要作用。 然而,他們認為這種喚起對於各種各樣的情緒都是一樣的,因此單憑身體喚起不能對情緒反應負責。

雙因素情感理論著重於身體喚起與我們如何認知標記這種喚起之間的相互作用。 換句話說,僅僅感覺覺醒是不夠的; 我們也必須識別覺醒以感受情感。

所以,想像你獨自在黑暗的停車場朝你的車走去。 一個陌生的男人突然從附近的一排樹上冒出來,迅速接近。

根據雙因素理論,後面的序列將如下所示:

我看到一個陌生的人走向我。
2.我的心在賽跑,我在顫抖。
我的快速心跳和顫抖是由恐懼引起的。
我很害怕!

該過程從刺激(陌生人)開始,隨後是身體喚起(快速心跳和顫抖)。

除此之外還有認知標籤(將身體反應與恐懼聯繫起來),緊接著是情緒(恐懼)的有意識體驗。

眼前的環境在如何識別和標記身體反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上面的例子中,黑暗,寂寞的環境和突然出現的不祥陌生人有助於將情緒識別為恐懼。 如果你在晴朗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走向你的車,一位老年婦女開始接近你,會發生什麼? 如果女性似乎需要幫助,您可能不會感到恐懼,而將您的身體反應解釋為好奇或擔心。

Schachter和辛格的實驗

在1962年的實驗中,Schachter和Singer將他們的理論付諸實踐。 一組184名男性參與者註射腎上腺素 ,這種激素會產生喚醒,包括心跳增加,顫抖和呼吸急促。 所有參與者都被告知,他們正在註射一種新藥來測試他們的視力。 然而,一組參與者被告知注射可能導致的副作用,而另一組參與者則不會。

然後參與者被安置在另一位參與者的房間中,這位參與者實際上是實驗中的同夥。 同盟者以兩種方式之一行事:欣快或生氣。 沒有被告知注射效果的參與者比接受過注射的人更容易感到快樂或憤怒。 那些與欣快同盟者在一起的房間裡,更有可能將藥物的副作用解釋為快樂,而那些暴露於憤怒同盟者的人更可能將他們的感受解釋為憤怒。

Schacter和Singer曾假設,如果人們經歷了一段他們沒有解釋的情緒,他們就會用他們的感情標記這些情緒。

實驗結果表明,沒有解釋他們感受的參與者更容易受到同盟者的情緒影響。

雙因素理論的批判

雖然Schachter和辛格的研究產生了大量的進一步研究,但他們的理論也受到了批評。 其他研究人員僅部分支持原研究的結果,有時顯示矛盾的結果。

在馬歇爾和津巴多複制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參與者在暴露於欣快同盟者時比接觸中立同盟者更不可能表現出欣快的表現。 在Maslach的另一項研究中,催眠暗示被用來誘發喚醒而不是注射腎上腺素。 結果表明,不明原因的身體喚起更容易產生負面情緒,無論他們接觸哪種類型的邦聯狀態。

對雙因素理論的其他批評:

>來源:

> Marshall,G.,&Zimbardo,PG生理喚醒未充分解釋的情感後果。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 1979; 37: 970-988。

> Maslach,C.不明原因的喚起的負面情緒偏差。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 1979; 37:953-969。 DOI:10.1037 / 0022-3514.37.6.953。

> Reisenzein,R. Schachter情感理論:二十年後。 心理學通報。 1983; 94: 239-264。

> Schachter,S.和Singer,JE情緒狀態的認知,社會和生理決定因素。 心理學評論。 1962; 69:37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