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生與死本能

理論提出反對催生或死亡的衝動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驅動理論在他的整個生命和工作過程中演變而來。 他最初描述了一類被稱為生命本能的驅動器,並相信這些驅動器對我們的許多行為負責。

最終,他開始相信,單靠生命本能並不能解釋所有的人類行為。 隨著1920年出版的“快樂校長”一書的出版,弗洛伊德認為,所有本能都歸入兩大類: 生活本能死亡本能

生活本能(愛欲)

有時被稱為性本能,生命本能是那些涉及基本生存,快樂和生殖的本能。 這些本能對於維持個體的生命以及物種的延續至關重要。 雖然我們傾向於從性生殖角度考慮生活本能,但這些驅動還包括諸如口渴,飢餓和避免疼痛等問題。 生命本能創造的能量被稱為性慾

在他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論中,弗洛伊德提出愛神被自我力量 (一個人的心靈的有組織的部分,在慾望之間進行調解)所抵制。 在後面的觀點中,他堅持認為,生命本能被自毀的死亡本能所抵制,被稱為達納托斯。

與生命本能相關的行為包括 ,合作和其他親社會行為

死亡本能(Thanatos)

死亡本能的概念最初是在超越快樂原則中描述的,弗洛伊德在其中提出“所有生命的目標都是死亡”。

為了支持他的理論,弗洛伊德指出,經歷創傷事件的人往往會重現這種經歷。 由此他得出結論,人們抱著無意識的慾望去死,但生活本能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這個願望。 弗洛伊德基於他的一些關鍵經驗的理論:

在弗洛伊德的觀點中,重複的強制是“看起來比它所壓倒的快樂原則更原始,更基本,更本能的東西。” 他進一步提出,死亡本能是這種強迫的延伸,其中所有生物體都有本能的“死亡壓力”,這與生存,生育和滿足慾望的本能形成鮮明對比。

而且,當這種能量被引導向其他人時,弗洛伊德認為,它表現為侵略和暴力。

>來源:

> Mitchell,S.和Black。 M.(2016) 弗洛伊德與超越:現代心理分析史雖然 t(更新版)。 紐約,紐約:基礎書籍/阿歇特書籍; ISBN-13:978-0465098811。